English

三位部长谈IT

1999-10-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蓁蓁 我有话说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

培育企业家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现代信息技术将带来一场教育革命

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上,与会的中国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教育部三位部长分别接受了记者专访,就中国IT业发展问题发表了精采的谈话。

记者:这么多国外的企业家都到中国来,您有没有考虑中国的教育部门如何为下世纪培养更多的中国企业家,我们的大学在教育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陈至立:培养中国的企业家,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的任务。现在我们在学校里,一是加强创业的教育,大学生应该有创业的思想准备;二是我们有很多的课程要调整,许多学校都设立了MBA课程,为培养企业家做准备。但我认为我们这种培养还要提高质量,还要提高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很多管理方面的不同教育。

记者:中国的教育产业对外资开放的程度如何?

陈至立:一定的限度,一定的条件。在这方面所有国家都是这样。

记者:这种限度是什么样的?

陈至立:主要是二级学院。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学校,比如说上海大学就有个信息工程学院。我们的教育一直是比较开放的。

记者:您怎样预测信息技术今后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陈至立:中国内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人口3.3亿,到去年年底,已经在73%的人口覆盖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有三至六年。人口分散、缺乏合格的教师及经济落后,是这些地区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按照传统常规的办法,必须花很长时间和巨额经费才能提高这些地区的儿童受教育水平。但是,现代信息技术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互联网等手段,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培训教师并将课程送到海岛、草原、山区,使那里的孩子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人们听取世界高水平教授课程的要求得以满足,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学术交流空前繁荣,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信息摄取无比便捷,工作效率的提高令人难以置信。现代信息技术将带来一场教育革命。

科技部部长朱丽兰:

不同意“建中国的硅谷”

不置疑中国的计算机水平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战略对中国的IT业的发展最有利?

朱丽兰:中国要有自己的IT业发展战略,这一点至关重要。举例来说,如何发展自己的软件产业?印度软件业很发达,它是基于开发国外市场,我们应立足于国内市场,因为国内的软件需求越来越旺盛。我认为,研究中国软件市场,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很重要的。上海宝钢与东大阿尔派合作,把应用与开发相结合,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现在国内不少软件企业针对我国市场需求,专门为保险、医疗、就业等部门开发了适用软件,效果很好。所以,中国软件业只要盯市场、盯用户,必然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产业之路,整个IT业也是一样。

记者: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提出要建立“中国的硅谷”,您认为哪个地方最合适?

朱丽兰:坦白地说,对于“建立中国的硅谷这一说法,我是不同意的。比如,北京中关村曾经提出建“中国的硅谷,我说,就是建中国的中关村。中国与美国不同,国情不同,中国国内各地的情况也不同。经济知识化是各国各地的共性,但如何使经济知识化要考虑自己的特点、需求和方式,一味模仿是行不通的,这种思维方式要改变。

举例来说,宁夏有大片沙漠化地区,当地的一个水保所与企业合作,在2万亩沙地上种植一种耐旱药材,结果不仅创造了可观的利润,还有效遏制了土地沙漠化问题。以色列和美国专家看了以后,都赞不绝口。因为他们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路子,自然是世界第一。

记者:20多年前,中国计算机专家的水平与美国的比尔·盖茨相去不远,甚至比他强。可是20年后,盖茨成了世界首富,而我们的IT业却远远落后了。您是否认为中国专家的能力不行?

朱丽兰:首先,我不对中国专家的能力置疑。他们是很优秀的。产生你所说的这一反差,关键是观念。我们的专家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不能把学术与市场结合,不能把市场水平作为评价成就的标准,而是片面重视评奖、得奖。今后,我们要把“才与“财有机结合,创造一种两者相统一的机制。

我们要鼓励年轻人创业、敢于冒险。我们不缺少年轻人,我们缺少的是让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机制。今后,要实行课题招标,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创业,鼓励技术入股;鼓励IT业的发展,软件产业增值税由17%下调到6%,软件开发人员的工资允许打入成本,等等。这些措施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决议中都有明确说法。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

三年后电话普及率翻一番

积极准备电信市场开放

不许外资进入互联网领域是老规矩

记者:您认为今后3年,中国电信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吴基传:今后几年将是中国电信业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我预计,到2003年,中国电话普及率将会从现在的12%提高到22%,其中固定电话将会从现在的1亿部,增加到1.7亿到1.8亿部,移动电话则会从现在的3600万部,增加到1亿部,而且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的电话数量将会大幅增加。而我国的上网人数也会从现在的400万,增加到2000万户以上。

记者:关于中国电信产业以后的开放政策,您能说点什么吗?

吴基传: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在积极为中国电信服务市场的开放做准备。中国电信服务业的放开,核心问题是和WTO结合在一块,这要看中国政府和美国的谈判情况。

记者:如果谈下来,我们电信部门是不是在短期内就会有动作?

吴基传:这不光是和美国谈,还要和别的国家谈。如果谈下来,就要按照双方签定的协定,按有关程序执行。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信息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吴基传: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对我们来讲,通过这次《财富》论坛也可以了解全球关于信息产业走向的观点。同时我们也在编制“十五规划。这次论坛,对于我国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来促使我们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好处的。

记者:您认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吴基传:信息产业发展不存在障碍问题。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机遇,都有挑战;都有取得发展的一面,也存在前进的困难。信息产业前进的困难,一个是我们的人才,一个是资金,一个是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生产的升级。

记者:目前在信息产业制造业引进外资方面审批加紧,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中国在通讯业和信息产业的制造业方面会进一步鼓励民族工业而限制外商的进入?

吴基传:应该这么讲,凡是符合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都应该支持,而不是说我们对于某一个行业是否加紧。从信息产业来讲,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应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重点放在创新上面。中国人应当对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有所贡献。

记者:前一段您关于外资的谈话在国外产生很大影响,您对此有什么看法,这次会对国外的IT厂商说什么?

吴基传:我觉得我上次对记者的谈话没有什么新内容,政策没有变。ISP、ICP是电信运营的增值业务,中国对增值电信业务从来没有说放开、外商可以投资、可以运行。我说的这些不是新话,1993年、1995年国家就有规定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